top of page
Critical Essays

媒體露出  Press

 

人類學思考的藝術性~駁二「消逝的存在」觀展筆記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2017年04月12日    宋世祥(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學程專案助理教授/匹茲堡大學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文化人類學博士)

日本藝術家Yuka的作品「輪迴/無常」則是以「糖」為主要創作媒材,其除了以「糖」作為顏料在紙上印染高雄的港景,還以糖翻模108尊佛陀像。這除了是對於高雄「糖」與「佛教」的在地文化特色致敬之外,也帶著觀者進一步去思考「糖」與「佛」之間的無限可能。

當「糖」作為一個「概念」,那麼這個概念是什麼樣子?會不會有「味道」?而當「佛像」又作為另一個概念,我們心中的「佛像」又是什麼模樣?會不會有「味道」?

看著被翻模成為佛像的糖,不禁想問一系列的問題:「這是糖還是佛像?」、「佛像可以有味道嗎?」、「佛像為什麼不可以有味道?」

這108尊「糖佛像」隨著時間與燈光的影響,呈現出來的質地感受每天都有變化,從最初全然的透明感逐漸變得白濁,甚至線條變得越來越模糊,只剩下不清楚的輪廓。這讓人想起佛家講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對於佛陀形象的執著並不是真正的佛教信仰,看穿世界的變動性無常,才能找到頓悟的可能。

幾天後,我帶著「設計人類學」課程的學生去參觀這場展覽,也讓學生和這兩位藝術家對話。在對談的最後,我問從事藝術創作也做設計Yuka:「藝術與設計的差別是什麼?」

「設計主要在解決問題,但藝術讓我們問更多的問題!」Yuka回答。

的確,一個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帶給觀者「美」的感受,往往也帶來更多的「問題」。

而如果藝術其中一個目的也在於探索人類想像力的可能性,不論是運用作品探索「媒材」的可塑性,還是對於一個「主題」的創作性對話,進而讓我們可以發現人類與世界之間有更多可以發生的互動形式,那麼人類學在世界各角落所累積的民族誌也正回應了這樣一個態度。

如同翻開文化人類學的教科書,可以看到的是在「政治」、「經濟」、「親屬」、「宗教」、「性別」、「醫療」常見的人類社會文化主題下,人類學家不斷利用全球各地的民族真實案例擴大主題的現象邊界,並再進一步去問這些現象的本質,然後嘗試去回答「什麼是社會?」、「性別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文化?」、「什麼是人?」這些問題可能永遠也不會有最終確定的答案,但這些問題的人類學式提問與一本本的民族誌其實就像藝術家的作品一樣,引人從更高的維度的思考,從更深的細節去沈思,並且看到身為「人」的可能性。

 

真心推薦大家去看駁二藝術特區「消逝的存在」。

Yuka的回答也提醒了人類學的思考方式不單對於設計有所幫助,也與藝術的思考有所類似。如同Yuka與Pablo的藝術作品帶著我們重新思考了「記憶」與「糖」的定義,人類學家的思考往往也更傾向去質疑文化的普同性,透過世界的民族誌的方法案例引人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現象中「同中求異」又「異中求同」,並也進一步感受「理所不當然、習以不為常」此一擁抱多元性的文化相對主義態度。

而從「設計思考」的流程來看這種「理所不當然、習以不為常」的態度,其實正是創意激發過程所必需要的。人類學民族誌方法不僅幫助設計產業更加貼近人的真實問題,在設計過程之中也能因為具有這樣的思考方式具有辯證性與抽象性,也提醒了設計團隊可以更有創意,找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

Anchor 2

地域でつくる芸術祭 ~群馬 中之条町~

NHK前橋   2017年04月08日    小島 桃子

最初にご紹介する作家さん。
手に作品をお持ちいただいています。
これは、アメでできた仏像なんですが・・・、これが溶けていくまでを作品としているんですよ。

作られたyukaotaniさんです。
どうしてこういうような作品を作ろうと思ったんですか?
「私は、近年この砂糖のシリーズで、どんどん変化していく作品を作っているんです。会場である酒蔵が、もともと物質を変化させる場所であったというのが、作品のコンセプトにマッチしているなと思って、こちらに応募しました」

*「為什麼會想要創作這樣的作品呢?」

「近年來我創作的這個砂糖系列作品以具有會不斷地變化的特性為主。而作為會場的酒藏原本就是所謂的進行物質變化的場所,我覺得這跟我作品的概念是相稱的。」

Anchor 3
Anchor 1

駁二「消逝的存在」展 用糖翻出108尊佛像

中時電子報   2017年03月27日 17:14    攝影報導 / 李義

高雄駁二特區雙人聯展「消逝的存在」,日籍藝術家在台糖倉庫以砂糖鑄造佛像,有著琉璃般的視覺效果,流露著濃濃的禪風。(李義攝)

是琉璃嗎?不,是糖!高雄駁二駐村藝術家雙人聯展「消逝的存在」,日籍藝術家以砂糖鑄造108尊20公分佛像,佛像代表莊嚴及沉靜,糖卻是象徵現實生活中被糖衣包裹的消費文化及慾望,流露著濃濃的禪風。

日本籍藝術家Yuka Otani駐村期間,在曾是台灣經濟占有重要一頁歷史的台糖倉庫創作,糖成為創作的媒材。

她的作品「Anicca」《無常》以翻糖鑄造108尊高約20公分的佛像,藉由不同溫度的鑄燒,每尊佛像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及透明度,彷彿琉琉璃般的視覺效果。

不過,糖因有物理性,這些佛像會隨著時間漸漸融化,曾經存在的物件會漸漸消逝。而佛像代表莊嚴及沉靜,糖卻是象徵現實生活中被糖衣包裹的消費文化及慾望,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很大的對比及反差。

以108為數,是因為在日本文化是欲望的象徵,在日本傳統習俗中,每逢新年除夕,民眾會在廟宇敲108聲鐘響,代表送走今年的所有慾望。

相對於Yuka的東方禪意,西班牙藝術家Pablo MercdoPablo則是以非常科學計算的方式展示「時間」。

作品 「Now」《此刻》利用4臺高階投影機,結合新科技3D光雕技法,將170秒長的影片分割投影在170片彎曲如紙片的壓克力板上,看起來如同170張瞬間停格灑落於空間中的紙片效果,以詩性的視覺創作來具體呈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大腦記憶如何改變時間感。

「消逝的存在」藉由兩位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創作對「時間」進行不同的詮釋與對話,同時,在展覽期間也規畫「策展人導覽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詳情請上駁二官網查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