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理念 Artist Statement
創作慾和其他的慾望一樣存在於人類的靈魂之中,驅策人類前進。創作的慾望是最莫名難解的部分;如同食慾和飢餓相關但不是必然的關連,有時一段童年記憶也能引起食慾。假定創造的慾望是源自靈魂的空虛飢渴——如果人類能理性分析創造的慾望的話,也許就能參透神為何創造世界、創造人。
要以理性解釋為何鍾情於以膠彩來作為創作的載體是很困難的,在膠彩特質和自我特質彼此相應的過程中,很難釐清主客關係。故事是客體,導演總是能在不同的故事中找出他慣用的脈絡;導演是主體,同一個故事不同的導演就會有不同的呈現角度。
同樣以庶民生活為題材,在日本導演山田洋次最著名的系列電影[男人真命苦]3中, 男主角渥美清演出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唐吉訶德式的角色;構成小津安二郎4電影的其中一個元素則是將人物擺回合時宜的位置上。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很難編出出人意料的故事,然而卻能以故事的敘述方式賦予新的魅力。
創作是思想溜逸的過程,把內心所想實踐於作品上。以為自己熱愛城市生活勝於山林,但抗拒集體社會行為;希冀靠近人群但又無法和諧相處的矛盾下,和群眾一同成為玻璃叢林裡最親近的陌生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是多數城市居民的共感覺,但我並不在創作裡特意強化疏離感,而是以一種人世無常的心境觀看。[東京物語](とう きょうものがたり,1953)最後一幕,年輕的小姑對著女主角說:「人生真令人失望啊!」,女主角淡淡地回答:「是啊,一點不錯。」對於無常的態度,一語道盡。這是我觀看世界的角度,取材自多數人經驗過的平常日子,骨子裡卻還有聚散生滅的愁緒。
“I paint what I like, when I like, and where I like, with occasional nostalgic journeys.”5英國藝術家David Hockney(1937-)如是說。
這一系列觸發靈感的景致,剛好四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在創作的進程中,學習的功課是“不害怕失去“。看似淡薄人的關係,其實是用相反的方式自我保護。擔心結束而不開始 ,害怕失落而先捨去。因此畫面經常是空盪寂寥的。但仔細觀察,其中有許多人活動後留下的餘溫。像是電影裡的空鏡頭;在派對開始之前,曲終人散之後。慢慢地,捨與得的界線模糊。存在的部份更襯托出被刪去之處。是在開始之前、結束之後的平淡恆常存在。
我借用了[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1984)這部電影名稱的句型。故事敘述紐約的新移民在社會底層形成結構,回不去故鄉、融不進新環境,到哪都是異鄉人。 我內心深處呼應了這一股無歸屬的漂泊感傷。奇異的是這感傷來自於一個我來不及參加的時代。六歲的時候,電視上打出解除戒嚴幾個字,我一點也不明白。然後蔣經國逝世,民眾厚厚地站在路旁只為了看護送總統靈柩的車隊,當時很困惑母親為什麼為了一個遙遠的人的逝世而哭泣。原來那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雖然我們漸漸知道不會光復大陸、不用小心匪諜,以為隨著時代結束會更有歸屬,但那只是以為。和其後一直陷入錯亂紛擾而找不到心靈歸宿的台灣社會比較起來,那個單純而資源短絀的時代恐怕還幸福得多。
或許我所追念的,是消逝不再的單純價值觀。
3 男人真命苦》(男はつらいよ),又稱《男人之苦》,導演山田洋次(1931-)是日本松竹映畫製作的全長 48 部的喜劇電影 (1969~1995)通常都在于蘭盆節和正月初一一年上映兩部。作品中自始至終貫穿著全日本美麗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是該作的一 大特色。
4 小津安二郎(1903-1963),日本知名導演 早期他廣泛的拍攝各類影片,其中又以青春喜劇類居多。戰後則主力於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為主的小市民電影
5 Paul Melia ,Ulrich Luckhardt. (2007) . David Hockney.Munich.Berlin. London.New York : Pres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