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媒體露出  Press

 

Anchor 1

一專訪 / 藝術家黃至正

一影像   2018年12月25日   訪談 / 黃楚涵

在此感謝疊藝術提供此空間讓我和至正的訪談能順利!

 

我跟至正有個奇妙的緣分,同樣都是東海大學畢業,同樣在年初時在臺北國際藝術村駐村、展覽過,也喜歡以複合媒材來創作。卻在 2018 臺北攝影博覽會才正式認識彼此。很欣賞他對於媒材的觀察力與各種大膽的嘗試,能感受到他對於創作的熱忱與真誠面對自己的心。

 

黃至正(1988-)

 

出生於臺灣苗栗,在高雄成長,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創作組,2016年榮獲文化部遴選為Art Taipei「2016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藝術家,亦為2015臺南新藝獎首獎得主,曾獲得高雄獎(2014)、第十屆桃源創作獎(2012)、新北市創作新人獎(2012、2011)等當代藝壇指標性獎項入圍肯定,作品榮獲臺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黃至正於2015年受邀展出「森之晚宴」夏愛華、黃至正創作聯展,並有「彼岸遊蕩」和「空氣樂園」個展,同年12月至日本茨城縣筑波美術館「新進藝術家育成展」參與展出︒(摘自黃至正個人網站)

1_pGVHhvHZ4PHvFja2tFBNTA.jpeg

「房間裡的大象」個展。照片提供:黃至正

接觸複合媒材藝術 —

 

至正在大學時是唸視覺藝術,從拼貼、組合開始萌發創作的靈感。到研究所學習了乳膠、水墨,才開始有更多媒材上的交互應用。他認為既然今天能學到這麼多不同的媒材運用與技法,那是不是能挑戰自己去嘗試、實驗?當時他的指導教授也鼓勵至正多面向的自我挑戰,也因此他往後的創作也就自然走到目前這個狀態。

1_OFQlqHDoFhGdNInQEjapjg.jpeg

【侵蝕的記憶】系列。照片提供:黃至正

最初的靈感與創作方式 —

至正在大學時常常接觸到拼貼、插畫藝術,有時也會翻到動植物的解剖圖鑒,他覺得那些老舊的圖鑑很迷人,因此不知不覺地開始蒐集這些細膩的圖樣和復古手感的描繪、並一一掃描。那些圖像就像是積木一樣,可以從拼湊組合成古怪的物件或有機體,最後就變成一個新的創作,跳脫出物質原有的形態。

創作前他會收集大量的影像,無論是從解剖學、植物圖鑑到家族照片的收集,都是建構個人資料庫,對他來說重新的拼貼和塑型,就是創作的開始,他很享受將它們賦予新的生命和情感。

1_Dujee6hOYCtqvAuMYi7uKA.jpeg

【屋頂上的植物學家】系列。照片提供:黃至正

挑選媒材與安排創作形式的歷程 —

至正在學校學習時,學校會希望他們能夠建立出自己的風格。但他覺得,什麼才叫做「自己的風格」呢?當他今天用拼貼創作,他就是這樣被定型成一個「黃至正風格就是拼貼藝術」嗎?因此他學到什麼,他就會多方嘗試,並遲續尋找不同的媒材,去詮釋創作中不同的面向。先慢慢享受實驗、構想的樂趣,再決定創作的方向。

關於「攝影」這項媒材 —

一開始在學校學習攝影、暗房時,至正很著迷於古典影像的呈現,他覺得運用不同的化學藥劑顯影有一種幽靈的特質。而同時也很好奇假如他將影像與其他的媒材,例如金箔,組合在一起時,會是什麼樣子?因此他運用各種墨水讓影像呈現在金箔、鋁箔、銀箔等上,來讓自己更靠近這些媒材組合成的創作。也因為學習過水墨,他對於繪畫也非常的著迷,嘗試過運用甲苯將影像轉印在紙上,並結合水墨與膠彩將影像填滿,就像是在修補心目中的影像所缺少的地方,希望能藉由結合這兩者打破它們之間的界限與框架。

1_iYzC5yehhTUCQ2YUMs-YVA.jpeg

【饗宴】系列。照片提供:黃至正

關於「房間里的大象」展覽 —

這句西洋諺語是在指:「一個顯而易見的東西,被集體忽略。」對至正來說,慾望的被壓抑和被貼標籤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人們卻視而不見,沒有人願意去正視這個這件事情。

1_ZVBMDC0OssSifTTa56S6bA.jpeg

【暗湧】系列。照片提供:黃至正

在研究所時,至正參與了探討社會議題的社團,對於越是禁止的事情,他越是想要反骨的去探討、了解。從過去他曾認為比較粗略、不太接受的那一塊,開始漸漸放下自己去學習、並接受。於是他也開始反思為什麼社會上有著各種弱勢族群的污名化現象?這個社會就是一個最好的教育,不同的價值觀都會彰顯出不同的態度與觀點。

最初的發想是【戀人】這系列,當至正在蒐集老照片時,他發現照片中的人們互動的感覺很曖昧,但沒有那麼直接的表現出是什麼樣的關係。他猜想,也許過去的人並不想這麼明顯的去顯示他們是什麼樣的關係。因此在創作時,他將這些人們的臉抹除,並在他們兩人之間加了許多流動的感覺,讓人感受到照片中的角色所隱藏的情感交流。也因為這些人物都是很老舊的照片,至正選擇用比較老派、古典的方式去呈現那樣的情感,讓人覺得這些情感是安靜且優雅的。

1_86tCOh9FwD_IK3ahVYwZIw.jpeg

【戀人】系列。照片提供:黃至正

【暗湧】系列則是更深層的在探討著情慾雖然被壓抑,但卻一直發生在看不到的地方。這些情慾的流動,很隱晦、但很純粹,像是在黑暗中發光。對至正來說,金箔和水墨剛好能呈現這樣情與慾合一的那種低調、神聖且有溫度的情境。

當下美麗的畫面,有時是無法直接用相機記錄下來的。因此對至正來說,借由所蒐藏的拼貼圖像,能讓它們代表他自己,賦予他想像中的故事與概念,以及一個新的生命與新的看法。為了要建構這樣的情境,他運用拼貼,並在輸出前轉為負像來滿足他的想像,讓整個畫面變得超現實與更多的暗示性。例如有一張兩人在樹前親吻,經過負像處理後樹叢就像是火焰,象徵著這對兩人之間在黑暗中綻放的情感。

1_pV6C2fPj6FA-AcGStvesrQ.jpeg

【暗湧】系列。照片提供:黃至正

關於「金箔」這項媒材 —

 

至正在大學畫水墨和膠彩時接觸到金箔,起初金箔本身特有的光輝,讓他常用將金箔用於裝飾、背景等。由於金箔本身很薄,又有極佳的延展性,他想說這樣的材料到底可不可以有更多的表現方式,所以在「房間裡的大象」個展中才會運用更多噴墨、水墨的技法,想從中了解它們可以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

金箔那昂貴的價格與稀有性,對至正來說就是它迷人的特質。他喜歡它們透過光線散發出溫潤而神秘的色澤,覺得這樣古典的質感也是他持續對金箔著迷的原因。

1_GI1pvr0c57UlOkct4ZTzWQ.jpeg

【暗湧】系列,公園中廁所燈的明滅,似乎暗示著什麼。照片提供:黃至正

關於【侵蝕的記憶:家】系列 —

家人對於至正作為全職創作者是很支持的。當時畫廊想策劃一個關於家的展覽,而至正也想朝一個新的主題發展。於是他開始掃描家族的老照片,並轉印在銀箔上展示。當他在觀察著銀箔和鋁箔的變化,發現銀箔會氧化,而鋁箔則是保持銀色,因此他覺得這兩者很適合談論記憶的消失與存留。於是他再加上塗抹、拼貼,使得照片「重新顯影」,覺得上面的顏色變化蠻有趣的。他就將這些照片再重新組合、拼貼,讓它們像是衣服、物件一樣。有時至正會覺得家的主題還可以持續進行,因此這系列他依然會一直不斷的實驗、改造。想說出許多對於家庭深刻的情感連結與牽絆。

1_RtAn2tTduuXDKGNk1-nMqg.jpeg

【侵蝕的記憶:家】系列。照片提供:黃至正

佈展的形式 —

至正自覺對空間的概念沒有很好,每次的展覽都是練習和學習,總是希望帶給自己或觀眾新的視覺感受。尤其在面對裝置藝術的展覽時,他覺得自己像是在填補那個空間。而在打燈上也是一門學問,又以他的金箔作品容易反光,也是在一邊調整、一邊學習、整理打燈的視覺語言,去符合他展覽的調性。

1_yVOahb9Z-mDaK4c5rSVw-w.jpeg

【渺小】系列, 2018 臺北國際藝術村第一季駐村藝術家聯展。照片提供:黃至正

駐村經驗談 —

2018年初時至正在臺北國際藝術村駐村,常常與國外藝術家一起談創作、想法,他們如何思考創作?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新的刺激,當時他主要還是以平面的創作為主,在受到別的藝術家們互相的腦力激盪時,他會思考自己如何用以往沒嘗試過的方式去創作、呈現。在這過程中,他意識到熟知的技能越多,能展現的方式就會比別人多,並能藉由作品,來判斷這些藝術家對於媒材的了解、掌控度的敏感度。對至正來說,能夠很有邏輯的從概念發想,並在短時間內結合適當的媒材與表現技法是很不簡單的。

身為專職藝術家 —

除了老師、藝廊和藏家給予他非常珍貴的支持,自己的續航力也要保持一定的頻率。如果沒有持續在創作,會失去很多機會。但除了在製造機會讓自己被看到時,最重要的是去好好認識、面對、整理自己與作品。

假如要成為一個專職創作者,必須要將它當成一個正職去看待。像是必須擬好計劃、尋找適合的藝廊與空間,都是這份正職的工作。自己要先打理好自己,才能真正幫助未來的出路。平日就是盡量去多看展、廣納的吸收,並去整理成自己的狀態與模樣、手法與方式。當然,要相信自己能實現、能喜歡創作,儘管遭遇到很多的失敗,但從中調適成新的挑戰、新的刺激,對自己也會有新的發現。

1_dTAV4CRWkutbL5Pec-4Zfg.jpeg
1_dTAV4CRWkutbL5Pec-4Zfg.jpeg

【渺小】系列, 2018 臺北國際藝術村第一季駐村藝術家聯展。照片提供:黃至正

「當你在創作時,自己在關注什麼,以及理想的創作方式,它們都會慢慢地跑出來,你會更接近自己的核心。就像是星星一樣一顆顆串起來,並串聯出屬於自己的星座。儘管可能會被人說風格像誰,那也是你自己自然而然會呈現的模樣。」他很有自信的說著。

​黃至正個人網站:

Screen Shot 2019-01-10 at 3.14.41 PM.png

黃至正「房間裡的大象」個展資訊:

2018.12.17 − 2019.01.20

地點:疊藝術(台北市光復南路415巷40號)

Anchor2

關於生命中最裏層的記憶  淺論黃至正創作

放築塾代誌   No.19 / 2017年 1月號   撰文 / 圖片提供 王靜霏

年輕藝術家出頭天!文化部扶植台灣新秀 推向國際藝壇

中時電子報   2016年10月06日 08:10    整理報導 / 林宜靜

《花草偈》The Flower Sutras,紙本、墨水、箔,14.5 x 10.5 cm x 14幅,  2015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梁永斐(右)與藝術家黃至正合影。(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推薦我國年輕藝術新秀登上國際舞台,鼓勵優秀年輕藝術家與藝術產業接軌!文化部持續第九年舉辦「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致力推廣我國35歲(含)以下之年輕藝術家,歷年選出之MIT新人特區藝術家於「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均有優異表現,廣受國內外媒體及收藏家高度關注;透過博覽會平台集結國內外畫廊、美術館及策展人等群聚效應,對年輕藝術新秀後續發展有所助益。

 

像是去年將紙紮動物,拍攝成「格偶動畫」,入選2015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的藝術家張徐展,今年六月受邀至法國巴黎舉行的「巴黎工藝設計師周」(D’Days)展覽,其作品不但打破喪禮的傳統印象,讓更多人欣賞紙紮藝術之美。來自海外的邀約不但提昇藝術家作品的國際知名度,也顯現新人推薦特區扶植年輕藝術新秀成效斐然。

「2016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吸引78位(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報名徵件,在激烈競爭中選出8位國內優秀年輕藝術家,包括:吳育霈、陳云、莊志維、彭譯毅、吳芊頤、溫孟瑜、黃舜廷、黃至正。

 

入選藝術家展現新世代對物象、題材、生命議題的探究精神,媒材運用多變與技巧掌控優雅純熟,創作各俱個人特色。吳育霈透過釉與土顆粒之間多次澆淋產生的消融狀態、以及燒製不同釉藥的收縮特性,創新陶藝作品的造型與空間之特殊關係。陳云以形似喪俗紙紮的人偶們搭配藝術家的生活經驗,呈現記憶裡孤寂憂傷的場景。

 

莊志維的《轉生樹》的系列創作中,藉由人工/非自然的機械外力牽引著生命體,呈現自然萬物因季節、時間,重複不斷消長的生命輪迴。彭譯毅製造的器物以有機幾何為形、取材傳統性媒材的主要技法,連結器物的質地與使用者的官能感知。吳芊頤則將台灣復古鐵窗花的意象簡化為最單純的形式語言再造呈現,透過拼貼等藝術語彙,與時代做連結,喚起屬於常民的台式鄉愁。溫孟瑜以情景交疊的方式,層層描繪出空間與物件所構置而成的內在情境,透過變形的視覺符號與色彩布局呈現細膩的筆繪。

 

黃舜廷透過拼貼並繪製出象徵「富裕」意涵的圖像,營造具有「招財」功能的想像,詰問當代資本社會五花八門的「開運偏方」及「招財物品」如何滿足人們對於金錢渴望的內在需求。黃至正透過拆解、拼貼、重組的方式,以鋁/銀箔及攝影為媒材,將人與自然、與動物、或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以圖像的方式轉譯,試圖從中尋求自身因應的態度。

 

MIT新人特區自102年起與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合作,由協會媒合專業畫廊協助藝術家處理現場作品交易等藝術經紀事宜,首度推行便受好評,除有效延續藝術家與畫廊之合作關係,亦締造不錯的成交金額。今年延續為藝術家媒合展覽期間經紀畫廊之機制。

 

媒合畫廊包括:雲清藝術中心、科元藝術中心、伊日藝術、大象藝術空間館、乙皮畫廊、加力畫廊、日帝藝術及木木藝術。透過媒合畫廊的加入,年輕藝術家能夠更專注於藝術創作,在畫廊專業協助下能夠更順利的邁入藝術市場,不僅展現出臺灣畫廊對推廣本地藝術家的熱烈支持,也說明藝術經紀制度建立對藝術產業發展之重要性。期待每年持續推廣的MIT新人特區能帶動新的收藏風氣,鼓勵更多藏家投入年輕藝術家市場。

 

本屆「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將於105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舉行之「Art Taipei 2016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地點為臺北世貿中心一館。聚集眾多國際知名藝術專業人士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是藝術家們發揮文化軟實力,大放異彩的最佳的舞台,希望透過聚焦臺灣年輕藝術新秀,匯集專業畫廊的力量,打造臺灣明日之星!

Anchor3
bottom of page